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剪報]台灣三角貿易問題

三角貿易

[定義]:
三角貿易(Merchanting Trade),係指我國廠商接受國外客戶(買方)之訂單,而轉向第三國供應商(賣方)採購,貨物由賣方逕運買方,或經過我國轉運(不通關進口)銷售買方之貿易方式。

[類型]:
一、傳統型三角貿易

即指我國的中間商分別與進口國進口與出口國(第三國)出口商訂立買賣合約,貨物則由出口商(第三國)逕運進口國,至於貨款則由中間商以契約當事人立場一方面自進口商收取,另一方面向出口商支付。

二、轉口型三角貿易

出口國與進口國兩國間的貨物買賣,透過我國商人仲介成交,貨物係自出口國先運至我國後,或原封不動或改包裝或稍為加工(不通關)再運至進口國的貿易方式,以我國立場而言即為轉口貿易。

三、特殊型之三角貿易

節稅為目的

我國之廠商以節稅為目的,在我國境外之國家設立公司(俗稱境外公司),進出口貿易之進行仍由台灣母公司接單無論付款方式為(L/C、D/P、D/A或O/A)悉以境外公司名義,在國外銀行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俗稱OBU)處理,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社論-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三角貿易的隱憂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台灣經濟概況,看到這些數據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今年經濟有機會回升至6%以上,終於遠離世紀金融海嘯的陰霾;憂的是台灣近年經濟成長來自三角貿易的貢獻愈來愈大,令人擔心。


 依主計處這份最新的報告可以發現,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13.3%創下近31年最高,比2月的預測高出4個百分點,而全年的經濟成長預測數,也由4.72%大幅上修至6.14%。包括府院高層看到這樣的資料都欣喜不已。持平而論,經濟成長率有這種水準的表現,是該高興一下,但在欣喜之餘,政府更應深入經濟指標的核心,去發掘台灣今天總體經濟所面臨的深層問題。


 依主計處所公布的統計,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所以會大幅修正,對外貿易表現優於預期是重要原因。此處所講對外貿易除了指商品出口大幅成長外,服務貿易裡的三角貿易淨收入(三角貿易收入減支出)較去年同季巨增一倍更是重要原因。事實上,台灣的三角貿易淨收入已由2001年的68億美元倍增至2007年的158億美元,去年雖受金融海嘯衝擊,但仍有132億美元的水準,今年首季又呈倍數升高。以這一情勢研判,三角貿易長期走高,已成必然趨勢。


 所謂三角貿易是指「國內接單、海外生產出貨」的貿易型態,早年並不盛行,惟近年隨著中國崛起,各國生產線絡繹移往中國大陸,使得三角貿易日趨普遍,其中台灣因有地利之便,外移情況尤為明顯。2000年台灣製造業的「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率僅13%,最近已升逾50%。隨著這些年生產線外移,如今許多國內大企業已紛紛轉型為運籌中心。


 大企業成了運籌中心,對台灣經濟究竟有何影響?從收入來看,大企業雖移走了生產線,但透過接單運籌,依舊能創造可觀的三角貿易收入。依據2006年的工商普查結果,台灣製造業的三角貿易收入占營收的比重已達25.2%,其中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業更高達70.7%,顯示三角貿易已成為主導國內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如此看來,台灣因生產線外移,在商品出口失去的收入,經由三角貿易收入又補了回來。三角貿易雖可彌補因產業外移所失去的GDP,但是若從就業面來看,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因為生產線外移所失去的工作機會,並不可能經由三角貿易補回來。一般而言,企業一旦成了運籌中心或營運總部,是創造不了多少就業機會的,依主計處統計,鴻海、華碩、佳世達、廣達、仁寶這五家大企業2006年在國內總共僱用了2萬3千人,相較於國內企業總僱用人數637萬人,顯得微不足道。

 由此可知,運籌中心-海外生產-三角貿易這樣的發展型態,勢將衍生出許多總體經濟問題。短期而言,運籌中心-海外生產-三角貿易的發展型態雖有助於GDP的成長,但長期而言,隨著就業不足、所得停滯,終將影響民眾消費的意願,而一旦占GDP達六成的民間消費起不來,台灣經濟又豈能維持長期穩定的成長?


 其實,不待來年,近幾年隨著海外生產、三角貿易走高,其負面效應已漸顯現,包括結構性失業、財富集中、民間消費停滯等病灶都已露端倪,例如: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十年間已由6.5倍升至7.7倍,幸賴政府發放各式津貼才得以讓所得差距維持在6.0倍的水準;而民間消費近五年平均年增率竟只有1.3%,比起十年前5%到6%的高成長,已有天壤之別。至於結構性失業、隱藏性失業之高,更已非十年前所可比擬。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日前走馬上任時表示:「總體經濟的目標除了追求經濟成長之外,也應該追求就業的增加、物價的穩定及所得分配的均衡。」我們認為這是極正確的看法,因為GDP想維持長期穩定成長,便不能忽略分配的問題。從1930年美國大蕭條的經驗可以明白,一個失衡的分配終將導致經濟停滯甚至陷入衰退、蕭條的困境,過去如此,未來當然不會例外。


 三角貿易推升了當前台灣的經濟成長,但也推升了台灣所得分配、結構性失業及長期經濟成長的隱憂,這個事實明確擺在眼前。我們希望馬政府在欣喜於經濟成長率達到「六三三」的承諾之際,更應朝乾夕惕,正視三角貿易所潛藏的長期經濟失衡問題。



全球化下台灣出口依賴度及集中度等相關問題之整合研究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剪報]2010英國國會大選觀察

英大選不過半 聯合政府三黨角力
〔編譯張沛元、駐歐洲特派胡蕙寧/綜合倫敦七日外電報導〕

六日的英國國會大選結果一如預期,保守黨獲勝但席次未過半,使英國出現三十六年來首見的僵局國會,首相布朗雖然落敗,但依憲政慣例擁有優先組閣權,七日他表示願意讓保守黨和席次排名第三的自由民主黨先討論組閣,如果失敗他就會和自民黨商討合作推動「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試圖籌組聯合政府來延續工黨的十三年執政。

僵局國會 保守黨成最大黨
在布朗表態後約一小時,保守黨黨魁卡麥隆也表示,將開始與自民黨談判籌組新政府。他聲稱兩黨可以討論選制與稅制改革,但強調反對把更多權力讓給歐盟的立場不會改變。自民黨一向主張把選舉的相對多數決制度改變成比例代表制,並加強與歐盟的整合。

布朗︰願讓保守黨優先組閣
估計籌組聯合政府的談判將耗時數日,甚至數週,才會有明確結果。商業大臣曼德森出面要求大家耐心靜候結果,政治評論家則說,英國選民投出了一個「沒人開心」的局面。

新政府的不確定性七日導致英國股匯市與公債震盪,英鎊兌美元匯率一度跌到一年來的新低,股市盤中大跌三.五%,但在穆迪與標準普爾表示英國的三A信用評等暫時無虞後開始止跌回升。英國今年的預算赤字將達國內生產毛額的十二%,這將是英國新政府上台後的第一個燙手山芋。

這是英國自一九七四年以來首度出現沒有任何政黨取得過半數席次的僵局國會。英國國會下議院共六百五十席,在目前已開出的六百四十九席中,保守黨拿下三百零六席,工黨兩百五十八席,自民黨五十七席,得票率依序為三十六.一%、二十九.一%與二十三%。雖然投票日是上班日,但投票率仍比上屆高四%。由於無任何政黨拿下足以主導國會的過半數三百二十六席,籌組聯合政府勢在必行,國會席次與得票率排名第三的自民黨因此成為決定英國新政府的「造王者」,但工黨與自民黨的合計席次仍未跨越過半數門檻。

自民黨黨魁克雷格七日表示,應由得票最多的保守黨優先組閣;選後國會席次驟減超過九十席的工黨首相布朗則說,拿下最多席次的保守黨與排名第三的自民黨就籌組聯合政府舉行會談是正確之舉,他尊重但也不忘補充,倘若保守黨與自民黨的談判破裂,工黨已準備好與自民黨就組閣進行協商。

自民黨克雷格 人氣未反映選票
自民黨是這次大選的意外輸家,黨魁克雷格在電視辯論中表現精采,卻未能反映於選票,自民黨所掌握的國會席次在選後甚至變少。但克雷格仍堅持應由拿下最多選票與席次的政黨率先組閣立場,「現在是讓保守黨證明該黨有能力基於國家利益治國的時刻」。至於英國綠黨首度在國會中拿下一席,是大選意外贏家。



英新政府的五種可能組合
〔編譯魏國金/路透倫敦七日電〕

英國出現一九七四年以來,首度沒有政黨成為國會絕對多數的「僵局國會」,以下為英國未來可能出現的五種政局︰

◎保守黨少數政府(有可能)
保守黨成為國會最大黨,取得組閣有利地位。「少數政府」被視為最可能的選擇,因為是組閣較快的方式。作為少數政府,保守黨人必須就法案逐條與他黨達成協議,若沒有與第三大政黨自由民主黨達成協議,保守黨可尋求邊緣政黨的支持。

◎自民黨支持,保守黨/工黨成立少數政府(有可能)
自民黨黨魁克雷格已表明與保守黨或工黨協商的開放立場,而協議達成的關鍵在於對自民黨四大優先訴求,特別是選舉改革的同意。就算選舉改革的協議破局,自民黨可能在聯合政府議題以外,支持工黨或保守黨,以換取其對該黨其他訴求的讓步。

◎工黨自組少數政府(極不可能)
這個狀況極不可能發生,因為落居第二大黨的工黨議席實力不足,他們需要廣泛政黨的支持,才能推動立法,這會讓立法協商變得異常複雜。

◎工黨與自民黨合組政府(不太可能)
自民黨的政策與工黨較相近,一九九九年至二○○七年兩黨曾在蘇格蘭議會中結盟達八年,所以兩黨合作已有先例。不過克雷格在選戰中猛烈抨擊首相布朗,並反對諸多工黨政策,這讓兩黨正式結盟頗為難堪。

◎保守黨與自民黨合組政府(極不可能)
儘管克雷格態度中立,但大部分的自民黨國會議員對於與中間偏右的保守黨正式結盟,感到不安,因此該舉動恐造成自民黨的分裂。至於保守黨也不會同意自民黨要求的比例代表制投票。



國際瞭望-英國將走入政局不穩時代
2010-05-0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英國工黨在國會下議院選舉中落敗,但工黨領袖現任首相布朗卻仍有續任閣揆的可能,果此,他只能當個忍氣吞聲的首相。

一般議會政治的國家,逢到選後沒有一黨得票過半數,總是由所得議席最高者優先組閣,但英國不同,雖然保守黨在下院占了多數席,但只要未過半,失利的布朗仍將在一段時間內(五月七日至十八日新議會首次會議)行使首相權力,而且有優先組閣之權,他將在首次議會中發表施政綱領,而議員們將表決是否通過。

如果屆時布朗已經獲得自由民主黨的支持,那就會通過施政綱領,繼續擔任首相,否則他將辭職,要求女王任命其他人組閣,屆時女王會邀請保守黨的卡麥隆組閣。

布朗能否拉攏自由民主黨的克萊格組成聯合內閣?這就要看他要付出多少代價,如果工黨肯將內閣席位六席以上讓給自民黨,又同意自民黨的選舉改革計劃,克萊格也許就會同意了,但這並非絕對,因為保守黨如果能在合作上予自民黨更多權力與利益,自民黨就可能與保守黨合作。總之大權是操縱在這第三大黨手中。而未來一周將是三黨交易的重要時際。

工黨這次敗選係敗於政府負債太多,使人民擔心是否會變成第二個希臘。英國的債務目前已高達八千九百億英鎊,占該國財富總收入的八七%,這將如何消化?美國是債多不愁,反正多印美鈔就是了,將風險轉嫁給全世界,但英國卻沒有這種資格,因而成為歐洲聯盟中財務最嚴重的國家。這個爛攤子怎樣收拾?布朗如勉強撐下去,那個聯合政府固拖不了很久,但即使保守黨的卡麥隆接任,也面臨大難題。

一九七四年保守黨在下院選舉中未贏得過半席位,尋求與自民黨聯合執政,卻被拒絕,首相奚斯不得不辭職,此後五年內英國換了四任首相,這就是兩黨政見不同,勉強結合的後果。英國現在又面臨這個局面了。



跌至一年新低
2010-05-08 工商時報

【記者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國會大選結果周五出爐,保守黨雖贏得最多席次,但與工黨與自由民主黨三分天下的情勢卻也確立,使得市場憂心在沒有任何一黨取得絕對多數的情況下,新政府恐怕無法順利因應削減預算赤字的挑戰,也使得英鎊跌至1年低點。

英鎊兌美元周五貶至1.4475美元,本周英鎊兌美元匯率以來已跌落約4%,為2009年1月以來最差單周表現。

選舉結果顯示,由卡麥隆(David Cameron)所領導的保守黨贏得650席國會席次中的296席,成為國會最大黨,但未能拿到絕對多數,工黨則取得252席,自由民主黨拿下53席,唯有22席尚未宣布,這也是英國自1974年來首次出現沒有多數黨的「懸空國會(hung parliament)」。

分析師表示,眼見英國可能會缺乏強而有力降低英國赤字的政府,英鎊仍位處於賣壓之下,市場仍然擔憂英國主權信評遭調降。

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周五指出,應給予在野的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所需的時間,針對合組政府的可能性舉行協商。

布朗指出,工黨、保守黨兩方此次與自由民主黨的協商是恰當的,但如果談判未果,他領軍的工黨已預備好單就與自由民主黨在有共識的領域進行討論。

市場對於新政府感到不安,先前已衝擊英鎊匯價,不過由於穆迪信評表示大選結果對其評等不會造成直接威脅,以及自由民主黨黨魁克雷格(Nick Clegg)先前亦釋出願與保守黨合作的消息,使得匯率略現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