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剪報] 2011新加坡大選觀察。


[獨立媒體] 新加坡國會大選觀選記

今次選舉,各黨派非常重視論述和政策辯論,而少打煽情和悲情牌。例如當總理李顯龍說新加坡像一輛車,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司機架駛,而行動黨就是那位司機。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立即反駁,說新加坡需要一個副司機,即反對黨,在司機睡著時「一巴」打醒他。當行動黨說反對黨好像蘑菇,只在大選時才冒出來,大選後就不見影蹤,工人黨反駁說,行動黨經常亂劃新選區,反對黨如何能在以前不存在的選區活動?各黨亦就不同政策進行辯論,例如行動黨就經常質問反對黨,如果當選,會有什麼計劃管理選區的市鎮委員會。反對黨亦為高樓價問題提出建議,例如把新「組屋」的價格與市民收入的中位數掛勾,而不是根據市場定價。這種選戰,與台灣和香港都有很大分別。

[聯合晚報/社論] 新加坡站在改變的路口
外界或許還不能以「期待變天」來描述星國選民的主流意識,卻可以透過這次大選前後的民意波動,預告星國政治面臨了嶄新的形勢。執政長達半世紀的人民行動黨,面對數位世代的年輕選民,不能再依恃過去習慣的執政邏輯,「有所變」顯然要比「有所不變」更為重要了。
星國政論網站「淡馬錫評論」七日當天在「臉書」公布投票站出口民調,顯示年輕選民幾乎一面倒支持反對黨。新加坡全國人口五百萬,「臉書」用戶就有三百萬,其影響可想而知。
「集選區」於一九八八年開始實行。當時「行動黨」的說法是為了保障國會內有少數族裔的代表而設置,參選的政黨在每個選區分別提出四、五或六人的一組候選人,選勝了就全上,但其中必須至少有一位少數族裔候選人。

自一九八八年以來,「集選區」一直是「行動黨」固若金湯的基地。但更大的問題是,這個獨一無二的「集選區」制度,也造成了新加坡獨一無二選票無法反應代表權的現象。以這次選舉來說,「行動黨」實際上只獲得六○.一%選票,卻囊括國會八十七個議席裡的八十一個,比例達九三%,取得絕對優勢。
新加坡實施強制投票。該國國會84名議員是由民選直接產生的,來自於全國各個選區,其中包括14個集選區(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y,GRC)和9個單一選區(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