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名家觀點/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經濟日報╱林祖嘉】
2009.06.13 04:11 am

今年4月起,中國大陸陸續與外蒙、韓國、哈薩克、阿富汗與尼泊爾等國簽署「雙邊貿易貨幣清算協議」,讓雙邊貿易開始用人民幣進行清算業務。同時,大陸也准許廣東和長三角地區在與港澳等地進行貿易時得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此外,廣西與雲南在與東協國家進行貿易時,得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顯然,大陸正在努力的把人民幣當成區域性貨幣,這也可以看成是人民幣成為國際「關鍵貨幣」的重要步驟之一。

一般來說,一種貨幣要被其他國家接受當成國際交易貨幣,大約有三種功能必須被彰顯:第一,要先被接受當成交易的工具。也就是說,一般大眾或企業要能很容易的取得這種國際貨幣,以進行交易。其次,當兩國之間的人民在進行大量的貿易之後,兩國的銀行在進行結算時,要以此種貨幣進行結算。第三,國際間許多國家會把此一國際貨幣當成其外匯儲備的一部分。一方面在未來與其他國家進行結算時,可以用這種貨幣進行結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這種國際貨幣當成其外匯儲備資產組合中的一部分,以便進行風險分散。

從上述的功能來看,中國大陸一方面與其周邊國家簽署貨幣清算協議時,就是在企圖把人民幣當成國際清算的貨幣。而當中國與其他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時,就是可以希望其他國家把人民幣當成該國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因此而增加了人民幣價值儲藏的功能。

不過,依國際貨幣變化的歷史來看,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否能成為國際貨幣,一方面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地位有關以外,其實更重要的還是這一個國家的貨幣本身具有的經濟條件是否足夠。首先,一個國家的貨幣要被其他國家所接受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國家的經濟規模要相對夠大,而且經濟表現要相對夠好,因此其他國家的人民對其才會有信心。

過去30年,中國的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9%,因此人民幣被周邊國家接受的程度很高。其次,近年來中國大陸每年有許多國際收支的順差,因此快速的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人民幣很自然的成為國際上的強勢貨幣。從此一角度來看,未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第三,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必需有充分的供應量,以方便想要取得這種貨幣的人或國家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能取得他或他們所想要的數量。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貨幣想要成為國際貨幣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讓該國的貨幣完全自由化,以方便其他國家自由的取得這種貨幣。由於人民幣目前仍然是受到相當程度的管制,因此從此一角度來看,人民幣還不太容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貨幣。比方說,台灣與大陸也簽署雙方交易以人民幣進行結算,而目前台灣每年與大陸貿易順差動則五、六百億美元來看,中國每年必需支付相當於近人民幣4,000億元給台灣,大陸願意如此做嗎?

第四,另一方面,就算是人民幣完全自由化,而其周邊國家要有足夠的人民幣供經常性的國際貿易使用,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中國大陸必須長期的出現逆差,如此才能放出足夠的人民幣供其他國家使用。而如果中國大陸仍然像目前一樣,每年都有大量的順差,則其他國家必需把他們手中持有的人民幣交給中國,未來他們如何取得足夠的人民幣來融通國際間的交易?但是,現在的中國能接受貿易逆差嗎?也就是說,中國準備好要讓人民幣升值到國際上認為應該有的均衡匯率的水準了嗎?如果不是的話,人民幣仍然無法成為一個國際上的關鍵貨幣。

第五,如果要讓國際上大多數的國家願意持有人民幣當成外匯儲備貨幣之一,則人民幣必需保証能在長期下維持一個穩定的幣值。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必需有決心把穩定物價與穩定幣值當成首要任務。

最後,我們覺得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龐大,其GDP產值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外在條件已經逐漸成熟。但是,由於中國大陸對於人民幣自由化仍然有許多的限制,因此人民幣想要成為全球性的國際貨幣,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者是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