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剪報]核武、NPT

安理會通過決議 尋求無核武世界

時間:2009/9/28 22:46
撰稿‧編輯:季 平   新聞引據:BBC 、法新社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日前召開第五次元首高峰會議,一致通過決議,要求各國進一步裁減及防止擴散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在全球全面消除核子武器創造條件。這項決議的順利通過是安理會的重要歷史成就,也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重大外交勝利。

  ◎ 安理會高峰會 首度探討核擴散

  聯合國安理會禁止核武擴散與核子裁軍高峰會9月24日於紐約舉行,由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安理會輪值主席的身份主持;這是1946年成立以來,安理會首度召集各理事國元首討論防止擴散及裁減核武的議題,也是首次由美國總統主持安理會會議,深具歷史意義。

  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都由元首出席,日本等9個非常任理事則由元首或政府首長與會,只有利比亞是由駐聯合國大使參加。

  ◎ 全體理事支持 美禁核倡議過關

  在北京和莫斯科的支持下,安理會第五次元首高峰會無異議通過了由美國起草的第1887號決議,決議重點包括:呼籲於未來4年,在全球範圍內安全控制所 有武器級核子原料;加強管制核子原料的走私、融資與盜竊;敦促各國凍結一切用於核子擴散的金融資產;強化安保措施,防堵和平核能轉變為核子武器。

  決議指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及它的運載工具的擴散,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聯合國全體會員國都必須履行,對軍備控制以及裁減核武的義務,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決議強調,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依舊是防止核子擴散機制的基石,也是謀求裁減核武及和平利用核能的基礎,各國應該通力合作,在明年5月的審議大會上,鞏固這項條約,訂定務實可行的目標。

  ◎ 全面落實禁核條約 簽約國應恪盡義務

  以防止擴散(non-proliferation)、裁減軍備(disarmament)、和平使用核能 (peaceful use of nuclear energy) 為柱石的禁止核子擴散條約,是由芬蘭與愛爾蘭倡議,1968年7月1日於美國紐約開放簽署,共有189國簽字,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5個核 子強權;1970年3月5日,條約正式生效;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正式批准這項條約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俄羅斯以及另外40個國家。

  安理會第1887號決議要求簽約國履行承諾與義務,呼籲尚未簽署的國家儘早加入,以實現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普遍性。

  ◎ 克服現實難題 追求理想目標

  安理會就裁減核武議題通過決議,對歐巴馬而言,是外交政策上的一大勝利。

  歐巴馬指出,這項歷史性決議表明了各國將共同追求無核武世界的目標,為安理會努力實現降低核子危險的目標制定了行動框架;各國必須證明,國際法並非空泛的承諾,國際條約必須獲得落實;全球禁止核武的努力能否成功,未來一年將是關鍵。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呼籲安理會,充分掌握當前契機,積極推展防止擴散與裁減核武的行動。

  法國總統沙柯吉則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儘管有很好的理想,安理會仍然必須面對,伊朗和北韓持續藐視聯合國相關決議的問題。

  ◎ 化解核子爭議 誠意首要關鍵

  攸關北韓核子爭議的六方會談何時恢復舉行,目前難以推論;伊朗與美國等六個強國的談判則預定10月1日展開,能否為後續協商奠立基礎,目前也無法預料。

  安理會第1887號決議並沒有點名批判伊朗和北韓,但是,提到了先前針對這兩國國家核子發展計畫的相關決議與規定。

  分析家認為,根據安理會這項決議所制定的法律框架,有可能被用來對付北韓和伊朗,這些可能以和平用途為掩護、實際上卻是發展核武的國家。

  美國與俄羅斯正在磋商進一步裁減核武計畫,國際社會也在持續努力,希望消弭伊朗與北韓核子發展計畫所引發的疑慮;無核化世界理想能否實現,端視各國能否開誠布公、信守承諾,以實際行動證明。


北韓核子試驗損害《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權威性
中國網 | 時間: 2006-10-20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北韓9日宣佈進行地下核子試驗後,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聯合國安理會14日通過決議,對北韓核子試驗表示譴責,同時要求北韓放棄核計劃,立即重返六方 會談。國際軍控專家認為,北韓核子試驗違背了北韓有關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的承諾,損害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權威性。

軍控專家指出,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規定,只有在“1967年1月1日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才被承認為合法的核武器國家,而 當時符合這一規定的國家僅有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儘管這一規定對那些想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似乎不太公平,但條約明確要求核武器國家必須進行不可逆 的核裁軍。在國際法中,這個條約是平衡的:一方面,防止核擴散;另一方面,進行核裁軍。

軍控專家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作為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核心,在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曾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成員國的北韓選擇了退出條約,進行核子試驗。北韓的這些舉動損害了這一條約的權威性。

軍控專家說,國際社會曾為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積極進行外交斡旋。2005年9月,朝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經過兩個階段的艱苦談判,達成共同聲明,確立了半島 無核化的總體目標,其中包括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同年11月,各方在第五輪會談第一階段會議中達成主席聲 明,重申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全面履行共同聲明,早日可核查地實現北韓半島無核化目標。

軍控專家認為,儘管朝美雙方嚴重缺乏互信,使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進程在短期內難以獲得實質性突破,但國際社會和有關各方一致認為,六方會談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取得重要和積極的進展。六方會談依然是目前解決朝核問題的有效途徑。 (記者楊京德)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維基百科)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分享]Miru Kim的地底藝術





城市中的廢墟,實在是一個十分迷人的概念
Miru Kim:

這樣的空間,包含著這個城市許許多多被消除的記憶....

我感覺到很多東西可以在很短暫的時間變成廢墟,
你住的地方,你的辦公室,逛街的商場,或是教會
任何在你四周的人造結構體
他們提醒了我,人們的安全感多麼禁不起考驗
而且人們是多麼的脆弱

圖片來源:Miru Kim的網站 www.mirukim.com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IMF的投票權之爭

The reorganization of financial order worldwide

Two days of annual meetings at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ended last week (October 7th) in Istanbul. The main focuses this time were to inject more funds into the World Bank and shift the specific ratio of voting right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ones inside the IMF. However, they did not reach a consensus on a number of issues which implied a shift of power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e World Bank is not a bank in common sense. It is actually made up of tw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the IBRD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which provide low-interest loans and grant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MF is working to foster global monetary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ecuring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Both of them were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Bretton Woods system, and still survive today in the post-Bretton Woods era.

Even thoug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gree that the economy has not fully recovered yet and it is too early for governments to drop their stimulus programs now, they still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boosting funding for the World Bank, not to mention demands by big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more voting power.

The shift in power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fact that the G20 summit is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G7’s function as the primary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former includes big rich countries and emerging ones, but the later consist of rich countries onl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discussion of redistribution in voting power in the IMF followed conclusions made by the G20’s summit last month.

Such a power shift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mplies the influence of rich countries is not as strong as before and the emerging countries want a bigger say.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the voting power in the IMF has trouble representing the real contributions of each country to global economic growth. Some rich countries are over-represented and some emerging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India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2008, China accounted for 11.3% of global GDP growth but only got 3.1% of voting power in the IMF, and India contributed 4.9% to global GDP but only had 1.9% of the voting power in the IMF. They have therefore demanded that the European countries hand at least 5% of the voting power to them. Europeans appear supportive of this demand in principle, but in reality their position is very different.

Vested interests

As mos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ere designed by the leading power at the time, institutional design is normally in line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is power. Therefore, the vested interests do not want to let go of the power in their hand when a new power is rising. So, how former leading powers accommodate themselves to the rise of these emerging countries may be the primary challenge facing the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接連兩天在伊斯坦堡舉辦的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組織年會於上週結束,討論的焦點則圍繞在是否挹注更多的資金給予世界銀行,以及如何從已開發國家轉移部分國際貨幣組織的投票權給予發展中國家。但關於這點,會議中並沒有產生太多共識,因為IMF內部任何的改變都將會造成權力的重組。


世界銀行並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銀行,它事實上是由兩個國際發展機構IBRD(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與IDA(國際開發協會)所組成,他們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發展中國家低利率的貸款以及資金援助。而國際貨幣組織則負責促進全球貨幣與貿易合作,同時確保全球金融與貨幣的穩定。他們兩者都是形塑今日全球金融秩序的布列敦森林體系三大支柱之一。

儘管大家都同意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且現在對於各國政府結束各項刺激景氣的方案還言之過早。但是在是否挹注更多資金給世界銀行,大家的意見分歧,更不用說在討論崛起中國家要求更多投票權這件事情上。

這股權力移轉的趨勢,我們也可以從G20峰會漸漸取代G7峰會,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經貿合作論壇這件事上看出一點端倪。前者是由有錢的大國與崛起中的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而後者則是有錢國家才可加入的有錢人俱樂部。事實上,本次大會討論的投票權移轉問題,就是依循上個月底結束的G20峰會產生的共識而來。

國際組織中的權力開始移轉,也暗示有錢國家的影響力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強大,同時開始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則希望在國際上擁有更多發言權。

根據統計資料,現階段IMF的投票權分配已經無法反映全球經濟成長的現況。某些有錢國家獲得了高於本身貢獻的代表性,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則嚴重被低估,比方說中國與印度。2008年的全球生產毛額,中國佔了全球的11.3%,卻只在IMF獲得3.1%的投票權。而印度貢獻了全球GDP的4.9%,但他在IMF的投票權只有1.9%。他們將矛頭指向歐洲國家,希望他們能夠交出至少5%的投票權,轉移給他們。

既得利益者

由強國所主導的國際組織,其運作通常也需合乎他們自身的利益,也唯有如此才能成功推動該組織的運作。 所以,當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力量開始崛起時,這些既得利益者也不願意放棄手中握有的特權。

以聯合國為例,安理會的絕對否決權的大國一致原則,與聯合國大會票票等值的民主運作原則顯然產生許多衝突。當初這種雙軌設計,是為了確保大國加入的意願而使組織具有實質影響力,同時有廣泛會員凸顯其代表性。如今舊時代的秩序開始受到新秩序的挑戰,過去幾年關於聯合國改革的議題也時常成為國際焦點。回到IMF本身,隨著全球經濟實力的消長,開發中國家應該獲得更多代表權,並共同決定世界發展的方向,而非仍舊全由開發中國家所主導。

因此,如何調和這些崛起中國家的需求與強權的利益,將會是這些國際組織要面對的主要挑戰。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09'金馬選片

(一) 大開色戒 Eyes Wide Open

11/10(二)17:00信義13廳
11/14(六)12:50信義14廳
11/23(一)21:00信義13廳

虔誠的肉店老闆收留了無家可歸的異鄉青年作為學徒,情不自禁為青年所吸引。他們一同上教堂讀經、吟誦聖歌,夜裡則在陋室耳鬢廝磨,夾處在戒律與情慾之間,兩名罪人貪食著禁忌果實,這段不見容於世的戀情卻逐漸在眾人眼光下無所遁形。片中大膽撩撥信仰、罪衍與私情各自對立的禁忌界線,拋出了個人自由與宗教責任的兩難抉擇。

預告片:



(二)派翠克,一歲半 Patrick, Age 1.5

11/07(六)12:40信義12+13廳
11/08(日)22:40信義12+13廳
11/18(三)17:00信義13+14廳

一對相愛的男同志在新居落成時,決定領養個小孩讓家庭更完整。不料一顆該死的逗號進來攪局,讓申請的一歲半男嬰,變成叛逆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有關單位解決錯誤期間,兩廂只能硬著頭皮同住一個屋簷下,從可以想見的代溝到敏感的性向差易,以及難以預料的感情漩渦,讓這部溫馨逗趣又深具勇氣的同志喜劇,有如《喜宴》進化版。

預告片:


(三)珍愛人生 Precious


11/26(四)20:00信義14廳

正值十六歲荳蔻年華的她,夢想只是穿上漂亮衣服拍雜誌封面、上電視節目受訪、有個體貼的男朋友,但生命從來不曾這麼簡單,她被母親暴力凌虐、遭受父親強暴,只是個住在哈林區,目不識丁的非裔胖女孩,而她即將生下父親的第二個小孩,人生有可能轉彎嗎?她何時能從現實的噩夢中醒來?導演細膩地鋪陳她如何在人生逆境中,找到定位,從被壓迫到自我覺醒的歷程,美國娛樂週刊盛讚本片彷彿「讓你的靈魂再次重生」般的動人,這部已經征服北美觀眾的《珍愛人生》,也廣被看好能在明年奧斯卡大放異彩。


(四)母獅的牢籠 Lion's Den

11/09(一)19:00新光3廳
11/13(五)20:00新光3廳

美麗的女大學生被控謀殺男友,卻帶著身孕入獄,按規定產後可以照顧孩子到四歲,母子同監的奇觀,成了本片震撼又溫暖的另類刻畫。但她不僅要面對男友同性情人的抹黑而難以減刑,又遭母親帶走孩子不肯歸還,煙友間的同志情誼反而成為黑暗裡的一抹希望。本片不只在揭露監獄內幕或謀殺真相,女主角動人的演技更對母性做出澎湃的詮釋。


(五)杭特湯普森的叛逆速記 Gonzo: The Life and Work of Dr. Hunter S. Thompson

11/06(五)12:30信義12+13廳
11/15(日)10:30信義13+14廳
11/16(一)21:20信義13+14廳

他是政治記者、運動作家、另翼小說家、古柯鹼愛用者、酒精中毒者、槍枝迷,也是融合真實與虛構文體的「剛佐新聞」的開創者,杭特湯普森是過去四十年來美國文壇最受爭議的人物,2005年飲彈自盡。由《安隆風暴》導演執導,生前摯友強尼戴普旁白,本片讓我們認識這名頑童是如何憑著一枝筆和無畏的雄心,不斷挑戰主流價值,追尋自己的美國夢。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讀書會]英文口說讀書會徵員

我們想找"想把英文說好,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人,之前徵過一次,但原本要參加的人又突然不來了,所以再次找新的夥伴。請想參加的伙伴寄信給我,並介紹自己。

信件請寄到 Mrtial@gmail.com

1. 自介:

我們是兩位男生,台大政大畢,英文程度尚可,口說中等(多益成績885分)
現在已經有四個人,想再增加兩個人

2. 對象:

能閱讀英文報章雜誌Time、the Economist等
有意願增強口說表達能力者,即便有些不流利也可全程使用英文討論者
在學或社會人士不拘,但希望是有學習熱情的人(不要突然又不來了)
且肯花一點時間準備每週討論的內容

3. 目標:

能夠做到英文簡報、口說討論能力流利,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4. 原因:希望能將英文口說能力提昇

5. 地點:公館周遭的咖啡廳或者是我家(可再討論)

6. 時間:星期三 19:00~21:00,每週一次

7. 方式:

每週自選一篇經濟學人或其他報章雜誌文章,
希望討論的主題偏向國際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相關內容
讀書會報告自己本週閱讀的文章,互相提問討論文章內容。

目前我們是閱讀文章並寫一些心得,下面是我的部落格可以參考一下
http://verblee.blogspot.com/
http://0rz.tw/AHg3g

8. 範圍:

主題自由發揮,以國際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為主

9. 人數限制:6人

10.解散條件:人數不足、出缺席情況不佳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活動]思沙龍 系列三

2009.11.14 (六) 柏林圍牆_另一邊的聲音
講者 約恩‧莫特斯Jörn Mothes(德國神學家、前東德人權鬥士及環保人士)
主持 顧忠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全程德文,同步中譯
13:30-15:40 放映紀錄片〔心中的秘密Last to Know〕導演:Marc Bauder, Dörte Franke
每個東德家庭,都藏著秘密。曾經是「圍牆」另一邊的國家消失了;邊界也只能從舊地圖上找到。曾被圍在「牆」內的東德人,即使已經拉倒了圍牆,融入了統一後的德國生活,卻怎麼也擦不掉過去留下的痕跡…。
15:40-17:30 沙龍
1989年,蘇聯帝國解體、柏林圍牆倒塌,東西集團對峙的冷戰成為歷史。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走進了圍牆的另一邊。
今年是柏林圍牆崩塌二十年,全世界重新聚焦德國當年震驚世界的「統一」。二十年後,被「合併」的、弱勢的那「一邊」,怎麼了?他們的價值變了嗎?他們的社會脈絡,還在嗎?他們的認同問題,解決了嗎?他們的「傷」,療癒了嗎?聽聽牆那邊的聲音!

2009.11.21(六)「六0年代」的「破」與「立」
講者 南方朔 (文化評論人)
主持 張鐵志 (文化評論人)
13:30-15:30 放映紀錄片〔The Sixties: The Years That Shaped a Generation〕
六0年代是自我中心的、反權威的年代,同時也絕對是令人振奮的時代。從種族平等、越戰、反越戰、嬉皮運動到登陸月球,這無疑是二十世紀最獨特、最躁動、最喧鬧的十年。
15:30—16:30 沙龍
1960年美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甘迺迪宣示就職,三年後,遇刺。同年,北卡羅來納州四個黑人靜坐抗議餐廳的驅趕行為,引爆黑人人權運動,反隔離,要民權。1965年越戰開打,300萬青年遠渡亞洲,上了戰場;同時間,反戰運動如火如荼,學潮、嬉皮文化、搖滾樂、同志解放…舖天蓋地。
自由、保守;衝突、包容,價值快速崩解又迅速重建,「六0年代」的「大破」與「大立」如何解讀?

2009.12.26(六)一枝筆,改寫台灣文化史-重讀鄉土文學論戰
講者 王健壯(新聞評論家)
主持 龍應台(作家)
13:30—14:30 放映紀錄片〔青春、土地、 歌〕
七0年代,連串的外交挫敗衝擊台灣,青年學生開始探索「我是誰」,引燃校園民歌風潮。同一時期,報導文學與素人藝術吸引眾人的目光,掀起鄉土文學論戰,啟蒙八0年代政治與社會運動。本片訪問了楊祖珺、胡德夫、王津平、蘇慶黎、張釗維、蔣勳、陶曉清等人。
14:30—16:30 沙龍
一枝筆,掀起巨浪滔天。1977年,
台灣文壇展開戰後第一波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體檢,一方揮舞著國家民族的大旗,一方力辯現實主義與台灣意識,政治與文學糾纏,擾動禁錮的封閉社會。鄉土文學論戰衝撞當朝,改寫台灣文化史,30年後,論戰不歇,當年的理想與現實,是否依舊?如何評價?

活動地點 月涵堂會議廳(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報名資訊
電話:(02) 3322-4907 傳真:(02) 3322-4918
網路:
http://www.civictaipei.org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怕麻煩的社會

每當問及外國朋友或是國外藝人,對於台灣人的印象之類的話題。「台灣人很熱情很友善」幾乎成為一句樣板式的恭維話語,只是有太多時候,經驗卻常常回答我們完全相反的答案。

社會新聞常常追捧著「熱心助人」的善行,卻也在另一方面,有意無意的教導我們太過雞婆則會惹禍上身。於是就分成了像是問路這類舉手之勞的「熱心」,以及可能會造成不便、搞的自己也髒兮兮的「惹麻煩」。

有時想起VERB摔車的那個雨天,渾身是血坐在路邊,來來往往趕著上班的人們竟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幫他把車牽起來,或是幫他叫輛救護車。大概是怕弄髒了自己,也怕遲到吧!因此,當VERB打電話給我的時候,說他車禍了,說他坐了將近15分鐘卻沒有人幫他。我還是覺得非常非常地難過。

而諷刺的是,當天晚上新聞播報了一則運鈔車掉錢的新聞,協助拾獲者可以獲得上百萬的請求權,事後湧入上百通電話聲稱自己才是通知警方的人。而真正撿了錢並報警的那位先生感慨的說,事發當時很多人都有看到,但是大家都怕惹上麻煩,而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聽到可以分錢才瘋狂打電話表示自己是報案人。

怕麻煩的心態,一代傳一代。就像有一種媽媽,看到所有「骯髒的東西」都會拉著他的小孩快步通過。這些東西可能是主人沒隨手撿起的狗大便,可能是在地下道賣玉蘭花的婆婆,可能是倒在路邊的乞丐,可能是車禍渾身是血需要幫助的人....。一個怕麻煩的社會,看到狗主人不撿大便敢怒不敢言,聞不到玉蘭花香只看到婆婆身上的破爛衣服,看到乞丐卻看不到背後的社會不公,怕血弄髒了數千元的新衣卻看不到更寶貴的生命。

於是窮人最好不要生病,而路人最好不要發生車禍,因為可能沒有人願意幫你即便你血流滿地。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經濟學人要收錢了!

最近收到了經濟學人寄來的通知....
內容如下





Dear Reader,

I'd like to inform you about important changes at Economist.com.

Beginning October 13th, we will be limiting access to certain sections of our site to subscribers onl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Economist.com has become a hub for intelligent discussion, with news commentary, blogs and an award-winning debate series. We will continue to encourage both subscribers and non-subscribers to participate in those conversations. We will also enhance the experience we offer our most loyal readers by expanding our subscribers-only features.

Currently, all content published within the last year is free of charge. Soon, this access will be limited to articles published within the last 90 days. The print edition contents page, which offers a convenient way to browse articles and features from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Economist, will also be limited to subscribers only.

Through these complementary aspects of Economist.com, we will continue to foster intelligent discussion and debate, while enhancing the value we bring to our community of subscribers.

I hope you'll continue to visit the site and enjoy all it has to offer.

就是說,現在網站上免費提供的當期最新文章,之後必須要付費閱讀了。正當我們的英文讀書會準備開始之際,少了這個重要的文章來源真麻煩。

持續閱讀經濟學人一兩年了,印象中,以前的經濟學人也是要收費的。那個時候,政大圖書館有訂閱經濟學人,透過圖書館帳號密碼即可搜尋他的資料庫以及閱覽所有的文章。後來可能是改變策略,便開放最新文章在網站上供我們免費閱覽。當兵的時候,為了打發時間每週都印了好幾篇文章回去啃,啃久了英文好像也進步不少。

讀經濟學人的好處在於,他的文章有「資訊」同時也有「觀點」。每週數篇的Leaders就是當下國際間的重要議題,篇幅適中,若沒有太多時間大概就是讀這幾篇,另外再找當期其他幾篇有興趣的主題。

我覺得讀者其實都有點懶,希望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守門人,幫你過濾大量訊息並選出幾則比較重要的文章來閱讀。如果能做到這點,即使收費也是合情合理。覺得現在媒體服務已經不缺訊息,而是要朝向提昇訊息的附加價值,如完善的編輯、過濾新聞,這樣我們才會願意掏出錢來買你的服務。


但經濟學人要收錢了還是讓我很傷心。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China’s 60th anniversary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are the words Spiderman’s uncle Ben left him before he passed away. These words are also true for an emerging China. Especially at the moment when the whole nation cheers for its 60th anniversary, the Chinese have never stood taller on the world stage than today.

Since China adapte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20 years ago, it has benefited greatly fro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China’s rise to the status of “big” country, people have started to expect her to take a greater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ut this has not always happened.

It is hard to imagine today that a few years ago whether China was emerging or not still remained an open debate. When China put most of its resources and energy into hold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 some commentators even predicted its collapse. But in the end China presented the world a successful carnival and its economy continued to grow robustly. In the meantime,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llowed China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entual global recovery.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also became a roadmap of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the truth is China is a big power with a medium power mindset, and a small power chip on its shoulder. In appearance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of the world, but for many Chinese life remains a struggle. It advertised its “peaceful rise,” but the arm display on the anniversary parade and hard-line attitude in the region shows the opposite. And as a constructive international partner, it only picks and chooses the issues that it is willing to help on.

Therefore, even though China promised to curb growth of soaring CO2 emissions and signed a communiqué committing itself to a proces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has also helped North Korea back to the six party talks on nuclear issue, it still withholds cooperation on some specific issues. For example, China will never exert pressure upon Sudan for the Darfur conflict or agree to further sanctions to Iran for developing nuclear weapon, risking its interest in oil there.

It is this kind of pragmatism that has helped China go so far. But China’s emerge can be seen either as an opportunity or a threat to the world. Peaceful emerge is meaningful only when China fully takes its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Where will China’s pragmatic diplomacy end up in the next ten years? The world is watching.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兄弟如手足

中秋節是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即使平日少回家,每年的這一天其實不太敢不回家。月圓人團圓,但回到家與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姊妹相處,我們又了解他們多少?事情是這樣的...

晚上我哥出門請他順便幫我買杯飲料,習慣性地說"隨便" 什麼都可以,我想大概不脫紅茶綠茶之類的,結果得到了一杯木瓜牛奶。可是我從小就不喜歡吃木瓜,自然也不喝木瓜牛奶。其實有些怨嘆,因為我覺得他應該要"知道"。

早上大家要買早餐,我又說了"隨便"。好,我覺得應該是我的錯,但隨便的意思是沒有特別想吃什麼,只要在我當下不想吃的以及本來就不喜歡的範圍之外,看哪些比較方便,"隨便"買一些普通到不行的東西即可。於是我排除了大腸麵線(現在不想吃),燒餅油條豆漿米漿薏仁漿(本來就不喜歡)。但我媽很故意的說了羊奶,也是我不喜歡的食物,但我沒有排除。

雖然自己總覺得,從小到大對於某些實務的持續性排斥,一起長大的家人應該要瞭若指掌。可是仔細想想,我自己也不太記得我的兄弟們喜歡或是討厭哪些食物?我覺得他們好像什麼都喜歡啊!(汗)是我自己比較難搞?


仔細回想,我記得我哥非常喜歡辣椒醬,他可以只靠辣椒醬解決一碗白飯。相對的,我跟弟弟比較不吃辣。然後我們都討厭紫色的茄子,過年時候的發糕甜糕。(但我的清單好像比他們長~很多:還有紅蘿蔔,青椒,苦瓜,番茄炒蛋,杏仁薏仁紅豆綠豆湯,還有前面提過的豆漿米漿與羊奶...等)而爸媽似乎比較沒有特定不吃的東西。

畢竟從小一起長大,多少還是會想起某些他們特殊的好惡。只是通常沒有將額外的心思放在上頭。可能一句"我記得你特別喜歡吃什麼什麼,所以去某某地方的時候特地買來給你。"就會讓身邊最親近的家人感到特別窩心。

不要忘記身邊的家人,大概也是中秋節其中一種無可取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