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剪報]美調整東盟政策 遏制中國影響力

2009年07月2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40北京時間 04:40發表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1日抵達泰國,出席即將召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地區論壇,這是美國國務卿多年來首次出席東盟系列會議。

希拉里此行還將與東盟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預示美國總統奧巴馬一改前任布什政府忽視東盟的政策,傳遞出對這一地區安全和經濟事務施加影響的強烈信號。

美國克萊蒙﹒麥肯納學院政治系教授、中美問題專家裴敏欣對BBC中文網說:

“奧巴馬當政后有一個十分明顯的政治轉變,重新利用美國的影響力和軟實力,重塑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形象。”

裴敏欣認為,東盟成為奧巴馬政府重塑美國權威與影響力的一個試點。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誕生于1976年東盟首腦會議,是東盟的重要文件之一。其內容涵蓋簽署國承諾相互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等。

除了東盟十個成員國外,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也是該條約簽字國。美國一直沒有簽署,擔心不能對該地區的諸如緬甸、柬埔寨等國進行施壓和干預。

裴敏欣認為,希拉里此行將簽署這一條約預示美國有意更深地介入東盟事務,同時遏制中國在這一地區日益擴張的影響力。

此前日本媒體報道,美國欲強化與東盟關系,提出開發湄公河流域,但排除中國,此計划得到日本的贊同。

裴敏欣說:“美國確實有遏制中國、擴大美國自己的影響力的考慮。不過,美國會在具體方式上比較巧妙一些,并不想在不十分重要的問題上與中國發生正面沖突。”

預計,希拉里此次參加東盟地區論壇的主要議題是呼吁各國對朝鮮施壓,迫使其回到六方會談的談判桌前,尤其是停止與緬甸之間可能進行的軍火交易。

裴敏欣說,中美在促使朝鮮重返談判問題上立場一致,這會對兩國在對東盟的爭奪中起到平衡牽制的作用。


---------------------------------------------------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新華網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 員國于1976年2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東盟第一次首腦會議上簽署的。條約的宗旨是“促進地區各國人民之間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強他們 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係”。條約規定,締約各方在處理相互間關係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即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各國的民族特性;任何國家 都有免受外來幹涉、顛覆和制裁,保持其民族生存的權利;互不幹涉內政;和平解決分歧或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締約各國間進行有效合作。迄今東 南亞10國已全部加入這個條約。

1987年12月15日,《第一修改議定書》在原《條約》基礎上增加兩款,分 別作為《條約》的第18條第三款和第十四條第二款,內容分別為:“東南亞以外的國家,經過東南亞所有締約國及文萊達魯薩蘭國的同意,也可加入”該條約和“ 但是,加入本條約的東南亞以外任何國家只有直接涉及以及需要通過上述地區程序解決的爭端時,才適用”第十四條第一款。

1998年7月25日,東盟外長在馬尼拉簽署了《條約》的《第二修改議定 書》,內容為:將《條約》第十八條第三款中“東南亞以外的國家,經過東南亞所有締約國及文萊達魯薩蘭國的同意,也可加入”修改為“經東南亞所有國家,即文 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王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聯邦、菲律賓共和國、新加坡共和國、泰王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同 意,東南亞以外的國家也可加入”該條約。從而使非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也可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除了東盟成員國外,加入該條約的還有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巴基斯坦、俄羅斯、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東帝汶、斯裏蘭卡、孟加拉國、朝鮮、美國。截至2009年7月,東盟外加入該條約的國家達到16個 。2003年10月,中國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7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與東盟國家外長簽署美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的文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